评事街社区地处老城南,占地0.16平方公里,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也是南京历代文化的发祥地,在坊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典故。
展示地名文化特色。
进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第一眼被吸引的一定是地面上清代朝天宫街巷地图。秦淮河、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地名,在这张图上一一展现,如果静下来心来一一讲述,一天的时间才能听完。老城南历史的深厚、每一个地名的故事,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同时,将老城南的地名“植入”20多个社区功能室中,每个老地名历史上有典故,又对应着现在的功能,非常“切题”,把老地名“活化利用”出了新高度。
主任办公室叫“评事街”,因为“评事街”本来就是畅通民意、解决民意的代名词。
位于“评事街”旁边的“南捕厅”则是社区警务室。“以前有‘南捕厅’‘北捕厅’,‘南捕厅’负责陆上,‘北捕厅’负责水上,我们以‘南捕厅’命名也很贴切。”
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叫“百岁坊”。“咱们朝天宫街道有14位百岁老人,位居南京全市前列,用百岁坊命名也表达了对老人长命百岁的祝愿。
楼梯称“云台第”、多功能会议室称“讲堂大街”、社区室内书屋称“津逮楼”、社区室外图书馆称“新古南书院”、社区组织服务室称“程善坊”。
就坐落在评事街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的评事街社区“可园史志馆”,与会议室完美融合。“可园史志馆”以乡贤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为蓝本,全面对比晚清至今朝天宫地名的变化。陈作霖是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史志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晚号“可园”,又称“可园老人”。要了解南京,一定要读陈作霖。在通向二楼可园史志馆的楼道里,画着陈作霖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彩绘——“束发游学”“而立志学”“不惑著述”“花甲传道”。馆内摆放着陈作霖所著的各种书稿。“平日里经常有游客来逛馆。”
展示地名文化渊源。
评事街小区“老城南地名记忆馆”:在打钉巷、评事街小区,仿佛走进了一座“地名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甘雨巷47、文津桥7、莫愁路380-4临等门牌号。从评事街小区北门即打钉巷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门旁宽窄两副木板,宽木板罗列了老城南地区的地名,窄木板则刻着“紫薇临金阙煌煌,黄道分玉街坦坦”,揭示了评事街片区在明代的街衢通畅,商业繁华。小区墙壁上还挂着地名诗、地名典故。古色古香的木纹与年久的小区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