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年~1433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人,在靖难之变中,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明初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公元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统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港扬舤起航,首下西洋,向着南方的辽阔海域出发了。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几乎走遍了东南亚、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先后到访了30多个国家。他比哥伦布早87年到达东非,比麦哲伦航海早116年,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为了纪念郑和,我国于2005年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这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哦。门票主图为郑和船队。
“福船”其实是对福建沿海所造远洋木船的统称,这种船型坚固、适航性和耐波性都十分优良,其基本特点是:船身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底有粗大的龙骨,船舱是水密隔舱,单层或多层船板结构,并以桐油灰捻缝,造船材料釆用本地盛产的杉、松、樟木等耐海水木料。及至明代,“福船”称谓正式出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驶向西洋各国,途经太平洋、印度洋,还去到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他们所乘的便是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