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景色美,金陵古都韵味长。近日,新儒林书院与“转角·遇见”之吴敬梓纪念馆共同举办了秦淮河畔秋意写生活动。通过展厅参观、户外写生和拓片制作几个环节,让孩子们领略了秦淮河畔的风光和传统文化之美。
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新展“雅趣•宋代文人生活”展。宋代,离我们遥远却又很近。说它远,是因为时至今日已过去一千多年。说它近,是因宋人的生活方式离现代人更加接近。而文物是连接文明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通过老师趣味的语言、生动的讲解,使孩子们读懂宋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感受宋人的生活美学。
户外写生是本次活动最主要的环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手中的画笔和水粉颜料表达所见所想。写生时大家还关注到了秦淮河畔的河房,这是南京十里秦淮两岸特殊的一种古民居,其特点是前门临街,后窗面水,大多二进或者三进,正房对河开大窗,临水的一进向河面挑出,凌波而立,上筑房、轩、亭、台。当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从安徽迁来南京定居,购置的秦淮水亭就是这样的河房。
写生的时光短暂而美好,小画家们在参天大树下认真作画的场景,本身就是秦淮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通过绘画作品,也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秦淮风光,不一样的文化传承。
接下来是非遗体验“瓦当拓片制作”。瓦当,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建,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它集绘画,浮雕,书法,工艺美术,匠心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感受到了汉代瓦当的纹饰之美,并亲手体验了“拓片制作”这项极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纸、敲打到上墨、揭取等,拓片的每一个制作步骤孩子们都很有耐心的完成。
新儒林书院与“转角·遇见”之吴敬梓纪念馆举办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秦淮风光与传统技艺陶冶青少年,加深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也将秦淮的风采用孩子们最单纯简单的方法去保留呈现。
吴敬梓纪念馆“转角·遇见”文化休闲空间座落在东关头路,我们选择在这里的街头巷尾,挖掘有品味、有故事的一些小微空间,并加以进行梳理、提炼,对空间进行拓展。“转角·遇见”是一个集成创新的项目,把各种美好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在全域旅游方面:转角空间是全域旅游的咨询点,推荐旅游线路、产品、订票信息等,让市民游客及时获得相关资讯。在文化阅读方面:根据转角空间和受众人群的不同,按需配备图书,满足不同阅读喜好。在志愿服务方面: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转角里去提供精准服务,开展阅读分享、插花茶艺等活动,免费提供雨伞、旅游导引等志愿服务。在室外空间提供:阳伞桌椅等休闲设施,营造休闲的格调和氛围,引导喜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在体验全域旅游秦淮的同时,享受生活、提高品位、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