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在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之中。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同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秦淮是南京的主城区、老城区,生活着回族、满族等3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秦淮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多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秦淮区立足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民族常住人口较多的区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出台《秦淮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五年行动工作计划(2020年—2024年)》,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用五年时间分三步走,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第一步,2020年已创成省政府表彰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二步,2021年已创成国家民委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第三步,目标锚定2024年创成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实现区域城市民族工作的全面提升。

秦淮区委统战部立足中心城区少数民族散居的区情,以“全要素、全链式、全维度、全周期”为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涌现了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造“一井两湾三沿四馆五进”项目雁阵;擦亮“同乡共井”品牌;打造“七家湾”“柳树湾”体验中心;沿“明城墙、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历史文脉”构建秦淮民族文化记忆环线;深化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郑和纪念馆、非遗馆、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内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街区、景区、园区、社区、校区”五区共进。2020年,创成12个省市级“红石榴家园”,2021年申报17个省市级“红石榴家园”,推动“红石榴家园”全覆盖。
“ 同乡共井”品牌工程
2020年以来,秦淮区立足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少数民 族散居的区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 一家亲”为切入点,深入发掘老城南“同乡共井”历史街巷的文化渊 源(同乡共井是老城南门西历史文化城区的一条小街巷,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相传几位同乡从外地迁来南京居于此,共用一口水 井,故而得名),从四个维度放大提升“同乡共井”品牌效应,持续 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秦淮模式。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品牌创建融合度。坚持“特而精、最 南京”的目标追求,融入社会发展、文化彰显、活力激发、民生改善 等多维度愿景,以“同乡共井”街巷更新民生工程为样本,打造“城 市记忆”文化新地标;将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高品质保护更 新老城、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城、老城与新城融合共生”的发展总体格 局,推动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核心的民族团结示范景区建设。

“同乡共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同乡共井历史街巷微更新项目)被国家民委确定为2020年度江苏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重点扶持项目”。围绕同乡共井街巷、饮马巷、陈家牌坊入口周边环境进行微更新改造。针对巷内房屋墙面起皮露砖、屋顶漏雨等问 题,坚持整旧如故,最大限度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有效改善了200多户居民的居住品质和条件,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 体。
彰显“同乡共井”人文内涵,提升品牌文化标识度,打造“愚 园—五福里—孝顺里—谢公祠—同乡共井”文化体验线路,充分挖掘同乡共井背后的文化脉络,将同乡共井的传统风貌、风土人情、人文 故事和统战内涵串联起来,更好地诠释“同乡之情、同井之谊”的家 国情怀,展示老城南和门西形象。
切实发挥秦淮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的作用,助力文商旅深度融 合,不断充实完善胡家花园补善堂“同乡共井”展陈,启航“同乡共井号”秦淮河游船画舫,讲好桨声灯影中的民族团结故事;以民族 餐饮文化发展为重点,开展“寻味七家湾”“百年名店”厨艺交流等 “舌尖”系列活动,寻乡味、思乡情、引共鸣。
构建特有视觉符号,提升品牌价值美誉度。围绕打造人人共享视 觉符号目标,组建“同乡共井”品牌运营团队;以“同乡共井”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抓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秦淮实践探索 典型系列报道;依托秦淮灯彩、手工木刻等金陵非遗刻画品牌形象, 制作发布推广民族团结宣传片,联合桃源村、“秦淮礼物”设计“同 乡共井”创意糕点、文创产品,增加品牌价值;完成“同乡共井”商 标、著作权登记注册,依法保护、利用、拓展“同乡共井”品牌。
秦淮区援疆、援藏工作概述
对口援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 来,19个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 就。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新时代对口援疆在天山南北留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新疆 大地,接续援疆的步履不歇,各支援疆力量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 合力。 1997年起,中央确定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二十多年来, 江苏省连续选派优秀干部和骨干技术人才,不仅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提供支持,还拓展到农业、文化旅游以及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组团 式”援疆有效形成“计划内支撑+柔性化补充+社会化服务”的多元立 体化支援模式,持续激发着受援地的内生动力。自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南京市在对口支援伊宁市和特克斯县方面,已累 计派遣了106名援疆工作人员,提供了总额达40.46亿元的援助资金, 并实施了437个关键项目,覆盖民生、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此外,还为当地培训了超过11万名各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淮区对口支援伊宁工作作为江苏援疆、南京援伊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江苏省和南京市援疆工作的 部署要求,始终把支援伊宁市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在文教卫生事业援疆方面,2021年以来,秦淮区教育局选派冯 昕、丁兆清、魏滨、金健、芮琼等5位教师援疆;秦淮区卫健委选派 杨连生医生援疆。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伊犁丝路职业学院 (筹备)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教学管理指导、相关专业跟学结对等工作。

2021年,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夫子庙—秦淮风 光带风景名胜区(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和乌鲁木齐市 水磨沟区人民政府就“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创新结对共建模式,实施园区联动,促进产业协同”等内容在南京进行了多方专题沟通协商,并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分别以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和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七纺之声”文旅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合作共创国家级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带动水磨沟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将水磨沟区打造成为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引擎。双 方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搭台、企业跟进、市场运作、共同 发展。双方共同制定了结对共建工作计划及推进表,上报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给予了充分肯定,批示:“很好,很实。争取做成东 西部合作示范项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对此进行了报道。 2021年9月,根据南京团市委《关于与西藏、新疆开展“书信手 拉手”活动的通知》,秦淮区7所小学学生与伊宁市7所小学学生,进 行书信互动,介绍学习、生活、风土人情、家乡发展等情况,增进彼 此友谊和感情,促进青少年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2023年9月,秦淮区发改委、红花街道和光华路街道分别与伊宁市发改委、达达木图镇和宁远街道签署共建协议。对口援藏 和平解放70多年来,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支 援西藏的重大决策,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 藏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藏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奋力拼搏,为雪域高原长 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 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 局面。 江苏与西藏,虽相距3800多公里,却因对口支援同气连枝、紧密 相依,茉莉格桑共芬芳。近30年来,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干,产业援藏,智力援藏,医疗援藏,文化援藏,与当地干 部群众一起在雪域高原上镌刻下辛勤耕耘、携手奋进的一串串闪亮印 记。 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市东部,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河流众多,是南京市对口支援地区。
1995年南京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干部,从 此拉开了南京对口援助墨竹工卡县的大幕。持续接力25年,来自南京 的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扎根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用9000多个“缺氧”的日夜,谱写了一曲曲感人奋进的小康协奏曲,留下了一幕幕对口援藏的光辉篇章。如今,墨竹已从自治区的 贫困县,蝶变为全区的税收大县、产业强县,经济社会发展位居拉萨市各县前列。

秦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2020年9月4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持续深化援藏工作的广度、深度、力 度,秦淮区在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活动。11月 11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天边墨竹藏式生活馆正式亮相。馆内陈列 了来自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300余件,覆盖了藏族同胞 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式生活馆将成为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对话之窗、 文化之窗、发展之窗。
2021年5月,秦淮区制定《关于我区2021年选派教师赴西藏支教 工作方案》,计划在西藏墨竹工卡县开办“墨竹南京初中班”,拟开 办2个班级,每个班约45名学生,8月18日,选派5名初中教师,赴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中学支教。10月,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又选派了5名中学教师赴新疆支教。


在秦淮区派驻墨竹工卡县的干部、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以秦淮区法院陈玉峰法官为代表。2019年9月4 日,陈玉峰法官在获得家人的支持后,主动报名参加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选派的援藏工作,来到墨竹工卡县人民法院挂职担任副院长。 一年的时间里,陈玉峰法官认真尽责履行他在墨竹工卡县法院分管的 立案和民事审判工作,援藏结束后,陈玉峰法官因为工作出色被拉萨中院授予个人三等功。 秦淮区的援疆、援藏工作让两地各族群众搭上“心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日益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