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而精、最南京”文化新地标,推动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推动街区、景区、园区、校区、社区“五区共进”,先后涌现了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2020、2021年打造了29个省、市级“红石榴家园”;
赓续千年文脉,推动秦淮全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今年初,秦淮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族人民构筑起最情怀的幸福家园,同心共筑精致、宜居、开放、文明的美丽秦淮。
五老村街道打造“五老有爱一家亲”品牌,引导各族群众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精神,共居和谐美好家园;
朝天宫街道举行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各族外来务工人员共学语言文化、民族政策、职业技能;
红花街道“民族团结一家亲,喜庆的农历十月节”等民族工作品牌深受欢迎,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四季歌”;
朝天宫街道七家湾民族之家音乐厅定期举办公益音乐会,吸引附近居民前来参与,同欢共乐……

秦淮是南京的主城区、老城区,生活着回族、满族等38个少数民族。2020年以来,秦淮区立足中心城区、历史城区的区情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活化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上不断前行。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秦淮围绕“千、百、十、五、一”五个维度,即深挖“千年文脉”蕴含的民族团结内涵,做强“百年名店”民族老字号企业,弘扬“十年逐梦”援藏精神,实施“五微滴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放大“同乡共井”这一品牌效应,各族人民同心相抱,同心共筑最情怀的幸福家园。
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在老城南,这处50多米长的巷子,名为“同乡共井”,有3处古建筑和2口古井,是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井是维系人生命的水源,同乡人共用一井水,把同乡人的命运紧密维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这就是“同乡共井”的深邃内涵。

围绕“同乡共井”源远流长的文化,秦淮提出打造“同乡共井”核心品牌,致力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同乡共井”成为2020年全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扶持项目。在附近的胡家花园补善堂内,市民游客还能通过文化展陈和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了解“同乡共井”的深刻内涵。
围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和形象地标这一目标,秦淮区从四个维度放大提升“同乡共井”品牌效应,持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秦淮模式”。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品牌创建融合度。
——彰显“同乡共井”人文内涵,提升品牌文化标识度。
——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提升品牌形象知名度。
——构建特有视觉符号,提升品牌价值美誉度。
结合“微地名、微博馆、微街区、微小区、微园区”的“五微文化”,秦淮区在蓝旗街柳树湾、七家湾—牙檀巷等街区嵌入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精品书刻长廊,编纂《秦淮民族概览》收集整理民族民风民俗资料,展现各族群众在美丽家乡建设中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的发展历程。
秦淮区获评,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了新突破,也设定了新起点接下来,秦淮区将在全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为争创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秦淮区将实施沿明城墙、沿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沿历史街巷综合品质提升工程,以老城保护更新为支点,高水平打造西街、门东双塘园历史风貌区、西五华里等文化地标。加快熙南里大板巷民族民俗街区建设,宣传推介老门东西藏文化产业之窗。
同时,秦淮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区域特色有机结合,持续夯实民族团结根基——画好统战“同心圆”,打造“红石榴家园”绽放民族团结之花,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巩固街道基层治理“两赋两强”改革成果。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秦淮区将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同心同德,建功立业,在南京市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中争先创优,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