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淮区文化与旅游局主办、秦淮区图书馆和悦的读书联合承办的“游见秦淮”大型系列文化推广活动第十九场—— “发现”郑和,走入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代!在郑和纪念馆举办,本次活动隆重邀请了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老师和明代航海家郑和第十九世孙郑自海老师两位嘉宾,现场与大家一起走进大航海时代的那段历史,走进大航海先驱郑和不为人知的世界。

1433年,六十多岁的郑和在第七次航行中病逝在印度古里,后葬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每年郑和后裔都会定期前来位于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祭扫,八十年代初,郑家后人在扫墓时发现墓被损坏的很严重,当时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郑自海老师给文物普查办公室去信,希望能够对郑和墓进行保护,这一情况得到市政府的重视,组织对郑和墓进行了修缮,并将之列为省级文物。

关于郑和以及他的七次下西洋,在600多年里存在着很多人们解不开的谜团:郑和为什么会七下西洋?为什么下西洋这一壮举会发生在明永乐年间?为什么朱棣会选中郑和?郑和与南京有着怎样的关系?郑和是一位穆斯林,为什么又有着庞杂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政治效应和经济效应以及文化影响是怎样的?南京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又是怎样被发现、保护及利用的?

面对这些谜团,郑自海老师深感作为郑和后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学习历史资料,研究郑和文化,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一位研究郑和文化的世界级专家,四十多年来,郑老师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进修,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性郑和学术研讨会议,为研究郑和以及他的航海时代不懈努力。
对于郑和的后裔,人们会疑问:郑和的身份是一名宦官,怎么会有后代?
郑老师介绍说,郑和出身于云南大家族,原姓马,祖上是虔诚的穆斯林。直到明初卷入战争,被军队俘虏,才遭到了阉割,因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之战中立有功勋,皇帝赐姓“郑”。郑和的确没有儿女。但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这便是郑和后人的由来。

作为一个穆斯林,郑和在宗教信仰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佛教、道教、妈祖均有奉敬。六百多年前的航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面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航程,古人将未知的风险托庇于神灵,宗教信仰主观上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从客观上,郑和出使西洋,南亚、东南亚多国,他在宗教上的多重身份有利于与这些国家加强沟通,减少隔阂,更好地担负起一个和平使者的使命。
悦的读书会长张静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海丝之路由唐宋元发展到明初进入鼎盛期会出现盛极而衰的现象?

郑自海老师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从朱棣初登皇位而寻踪建文帝到后来明成祖皇权稳固逐步开展贸易,文化交流,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杨新华老师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一方面宣扬国威、传布德政,另一方面沟通东南亚一带,发展经济贸易。当政治目标达成,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正轨,考虑到航海的风险和成本,皇帝的兴趣也发生转移,海外贸易至此被放弃。两位嘉宾分别从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和历史文物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杨新华老师强调:有些分析并没有实证,只是后人的猜测。读书会会长张静提醒大家:研究历史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者提出的意见只是给大家一点启发,每个人应当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和解读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跨越浩瀚大海,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南京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以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4处史迹最为典型,南京明故宫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政令发布地,也被列入海丝之路遗产点。今天的嘉宾杨新华老师就与浡泥国王墓和宝船厂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有着不解之缘。
因时代变迁、历时战乱,浡泥国王墓曾在历史中一度湮灭达百余年。1958年,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经农民指点找到两段残碑,经过仔细揣摩,依稀可辨认出“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浡泥国王去中国”“……乐六年……月乙未浡泥王麻那惹……”等字迹。经文物工作者反复查证史料,确定此墓便是湮没已久的浡泥国王墓。
杨新华老师最初留意到浡泥国王墓,是出于文史工作者天然的好奇心,适逢文莱特使来访,他萌生了借浡泥国王墓为契机,推动两国建交的构想。最初那份为好奇心所驱使的探索欲,转变为了一件事关两国建交的重要“政治任务”。杨老师夜以继日围绕浡泥国王墓展开研究,出版了《浡泥国王墓探源》一书。1995年8月,南京市政府派人将复制的墓碑和龟趺送到文莱,在文莱国家历史文化中心永久展陈,杨老师是三人护送小组成员之一。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文莱,肯定了南京为建立中文友好关系所作出的努力。
在2000年前后,为了保护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遗址龙江宝船厂遗址,杨老师坚持原则,在开发居住用房意见已经得到批准的情况下,据理力争,终于使主要遗址得以保留,在与地产开发商几经较量之后,面积最终被确定为198亩,建成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保留真迹很难得,宝船厂是中世纪最大皇家造船遗址,杨老师以静海寺在香港回归中发挥的作用为例,说明历史文化遗址保留的重要性。文化遗址的存在具有原真性和不可逆性,拆毁就再也无法恢复。
在意犹未尽的访谈之后,郑宽涛老师带领大家参观郑和纪念馆的展陈,为大家系统梳理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最后两位嘉宾向我们推荐了杨新华老师参与编著的《郑和史诗》,这是一本集全国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大型画册,书中收集了大量与郑和航海有关的历史遗存及实物图片,值得郑和文化爱好者们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