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秦淮区东部、紫金山和青龙山的生态廊道之间,毗邻运粮河百里风光带,面积2.29平方公里。园区于2001年由秦淮区政府与南理工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起步,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
近年来,白下高新区以“走在最前列”为根本追求,在载体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高新区取得了诸多品牌荣誉: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基地、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全省唯一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园、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省重点小企业创业基地、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等。
为充分发挥省级高新区服务管理及品牌优势,形成市场、政府“两只手”齐发力,使社会园区开发建设更快、产业集聚更优、经济效益更好,入驻企业更满意,秦淮区委、区政府启动高新区创新转型的秦淮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创新。
第一阶段: 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
2013年8月,秦淮区印发《加快推进全区重要板块、重大项目、重点楼宇、重点园区建设的意见》,成立区产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服务12个社会园区的产业集聚、品牌打造及新筹建园区建设等工作,近三年时间,载体量从41万平方米扩展成为73万平方米,形成现有、在建、筹建园区梯级供给格局,逐步培育形成金蝶大学科技园、光华科技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增长快速的社会园区。
第二阶段: 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
2016年5月,针对科技园区的发展需求,为了实现园区的特色发展和品质提升,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以白下高新园区为引领,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白下高新区这一省级高新园区的资源品牌和服务管理专业性优势,为12个社会园区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推动社会园区成长。期间,新增高企14家,新增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市级以上园区品牌6个。初步形成以晨光1865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国创园为代表的研发设计产业、以金蝶产业园为代表的软件服务产业、以光华科技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第三阶段:2017年8月至今。
2017年7月,市委主要领导调研秦淮,提出要用好白下高新园等载体平台,高新区要更加聚焦科技创新,使科技服务业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调研要求,结合秦淮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区委二届六次全会专门对园区改革创新工作做出部署,提出全力推进白下高新开发区改革创新,进一步突出科技主题,优化“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白下高新园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原有体系内定位契合度不高、产业关联性不强的社会园区进行优化剥离调出,调整“一区多园”覆盖范围,由原有的“1+12”变更为“1+5”格局。实现一个处室牵头,其他处室业务全面覆盖,建立一体化工作体系,使推进创新发展的力量更加聚合。
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文件精神,白下高新开发区“一区多园”全部挂牌,并建立白下高新区管委会统一领导,园区服务处统筹抓总、相关处室分园挂包、属地街道协同配合、专人挂牌驻点的工作机制。现阶段,白下高新区“一区多园”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考核体系;发展定位更加聚焦科技、产业方向更加准确清晰、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合理;挂牌省级高新园后的社会园区配合度和园区建设积极性都有显著改观。
“1+5”:“1”指白下高新园区,“5”指紫荆科技园(含东八区)、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光华科技园、中航科技城、金陵智造创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