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2020/5/21
如需预订
打开携程
扫码预定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其扩建而成,称聚宝门。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2012年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旧时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历史沿革

       南京中华门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始称聚宝门,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性的建筑。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瓮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内瓮城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式城门。 中华门(聚宝门)航拍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改称聚宝门为中华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之南建造新宫,此为第一期工程,至1367年9月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江边;第三期工程继续进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代初年,建造聚宝门时,朝廷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质量追踪制度,欧洲等西方世界直到二三百年后的工业革命时代才有所采用。因为有严密的质量追踪制度,并能够严格的加以执行,所以应天府内城墙包括聚宝门城墙砖的质地非常过硬,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太平天国起义和抗日战争的不平静历史,直到六百年后的现代,聚宝门即中华门依然保存完好。

       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原聚宝门的东西两侧开辟中华门东门和中华门西门,可以同时满足向南向北汽车的通行。中华门城门主楼牌匾上题刻有"中华门"三个字,由人蒋介石题写。

       80年代初中华门前的长干桥1949年后,中华门为南京市政养护队与秦淮区人防占用。1979年3月,当时的南京市革委会决定成立中华门管理所,完成瓮城内搬迁改造。1980年2月16日(即春节),对外开放。

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华门主体建筑附近,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架设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建造了镇淮东桥和镇淮西桥。中华门广场和镇淮东、西桥的建设,改善了交通状况、美化了中华门古迹的周边环境。


朱元璋和沈万三

   中华门在明代初年之所以被朝廷命名为聚宝门,和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段恩怨,明太祖对沈万三家有万贯财产非常嫉妒和害怕,当时明代应天朝廷根基依然还不是很稳固,国库空虚,明太祖害怕沈万三会突然起兵造反,所以想尽办法要找理由干掉沈万三。

   明代洪武年间建造聚宝门城门楼的时候,意外发生,城门楼建造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地基下陷,以致整个城门楼倒塌,没办法,工匠又从头修起,可修到一半地基仍然下陷,城门楼依然倒塌,反复建造依然建筑不成。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令谋士算卦,说城墙基础有怪兽专门吃土吃城墙砖,需要在城下埋一个聚宝盆以镇压,怪兽吃土时候立即生出新土补充以保证城墙基础不下陷,至此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找到了干掉沈万三的理由,立刻下旨征收沈万三的宝物聚宝盆。  

明太祖还假惺惺承诺沈万三说"三更借。五更还。"征收来聚宝盆后,将聚宝盆埋压在城门基础的土层下面。然后奇迹出现了,城墙基础没有再次下陷,保证了城墙没有再倒塌。明太祖就是以各种理由强征的聚宝盆,本来就没打算归还。

后来疑心病很重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到原来红巾军时期吴县跟他对抗的势力首领张士诚,怕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真的会依仗万贯家财起兵造反,所以陆陆续续以各种理由给沈万三添加了几条罪名,发配沈万三到云南边疆充军,解除了京师东边的武装威胁;最后,沈万三直到病死,才被运回吴县。


战略与战术

       中华门为明洪武年间时修建的南京城正南门,是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城门贯通.每一道门都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些闸槽。若是两军交战,将敌军放入城门截为三段,分而歼之,好像传说中典故描写的"瓮中捉鳖",古代将领们大可运筹帷幄高枕无忧了。 南京中华门

       不仅如此,瓮城里还设置有藏兵洞,可以容纳数千人,七百米的马道相当壮阔,明清两代将领们可以由城下策马直接登上城门,那是相当方便。试想,在战火纷飞之间,两军交战之际,城上旌旗猎猎,击鼓呐喊,将领威风凛凛,站在二十几米高的城墙上俯视敌军,暮沙裹草、纵马长啸。那气势,那神态、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啊!怪不得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明太祖朱元璋听从谋士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的建议,又担心铸造墙砖的官吏偷工减料,于是下令每一块砖头上都写上制造人的名字,这质量最终制度估计是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了。

在明代初年,工匠们谁都不想掉脑袋,况且效命的又是那样一个以杀人为乐趣的皇帝。 如今你看、这些墙砖上的名字还依稀可辨。


建筑特色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三千人。

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中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建国后大跃进时期被毁坏;中华门主体建筑两侧建筑有27个藏兵洞,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

中华门主楼即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高21.45米。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镝楼毁于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火,21世纪仅存台基遗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设置7个藏兵洞,藏兵洞内设茶室,兼顾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结构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 全景

中华门二至四道辅助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

中华门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造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东西两侧马道直通主楼顶部,因为明清两代将军可以骑马直登城头,所以称为"马道"。


主要功能

       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气势,得益于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发展史的深厚基础,是中国冷兵器发展到巅峰状态下开始向火兵器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

       城墙最本质的原生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墙最初由土垒、土石混筑、砖石砌筑其表皮,发展到南京明城墙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与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恩格斯说:"筑城艺术的彻底改革,是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者们在无数次攻城略地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