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见”之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传承·友谊·成长
2019/9/17
如需预订
打开携程
扫码预定

“当你钟情一件事,时间就会过得很快”


非遗课堂上你的好奇与专注
手作体验过程中的你的传承与创新
你们用两天的时间
完成了一场零距离体验非遗的文化之旅
勇敢的互动
目标一致的努力
互帮互助的友谊
成功后的欢声笑语

这也是一次青春成长过程

大机器时代下,我们缺少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手工艺的魅力,探寻匠人背后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开展非遗主题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工艺,了解家乡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做非遗系列活动的初心。

近日,由南京市博物总馆指导,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转角·遇见”之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寻访金陵非遗·玩转南都繁会”南京文博主题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拉开序幕。这是一场专为孩子设置的课堂,将文化历史、手工创造、团队沟通、创新能力开发完美结合,确保孩子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够有最大的收获。


趣味设定,满满的学习仪式感


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盛誉的南都繁会图散落着100多个文化遗址,诉说着600年前金陵繁华。四季民俗、非遗项目、丝路印记,本次活动以“穿越”名画《南都繁会图》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感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朋友们身着明代服饰,体验明朝生活,玩转南京非遗,真是满满的学习代入感呢!

在古代,新生入学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名为“入泮礼”的入学仪式,分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启智等几个环节。

小朋友们体验了一次明朝“入学礼”。学习明朝“入学礼”给学生很强的学习仪式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责任感和庄重感。


怀一颗匠心,传承一段非遗记忆



灵巧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间
手的力量,在动静之间完美呈现。
专注的动作,好奇的目光
非遗文化的魅力感染着现场每一位小朋友们


小朋友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传承人曹真荣老师、市级传承人曹红老师以及担任面塑教学二十几年的面塑专任教师钱翠芳一起亲密接触,亲身学习学习秦淮花灯、风筝和面塑人的制作,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匠心、提升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品味背后的手艺故事。

南京云锦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小朋友们在云锦专家的带领下还解密了中国最早的计算机编程方式挑花结本和手工意匠奥秘的同时还体验了织造的乐趣。在织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验到设计的魅力,摸索规律、注重细节、专注耐心,完成一件有创作意义的作品。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是成长蜕变的台阶


远离手机,体验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的古代,明代才子们踏青赏景,游园吟诗时会玩哪些节目呢?

投壶、藏勾、筹令……原来生活的初心在于善于发现身边的乐趣。


角色扮演,在明朝当小商贾

本次活动的结束仪式非常特别,小朋友们身着明代风格服饰,穿越到南都繁会图中的南京城南的热闹市集,“摆摊设点”重演了大明时期早、午、晚市的繁盛景象。小朋友们通过展示,宣讲,推荐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完成交易,一个个都非常有想法呢!


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是大大帮助孩子们理解传统文化,提升了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

感受非遗精粹,研学巧妙结合

活动动静组合,学习寓教于乐

学习非遗工艺,提升思维能力


研学之旅

重在“研”的价值

重在“学”的收获

本次活动借由非遗体验互动、传统礼仪文化、非遗课堂等形式,把“博物馆+”的服务理念融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南京文化进行了深度解读,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学习一段历史,研习一地文化,学会一门艺术。

同时通过创新体验式课程寓教于乐,打破“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模式,让孩子们深度体验非遗传承的魅力,用最质朴、亲民的语言讲述南京故事、传承文化根脉。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转载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角·遇见”是一个集成创新的项目,把各种美好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在全域旅游方面:转角空间是全域旅游的咨询点,推荐旅游线路、产品、订票信息等,让市民游客及时获得相关资讯。在文化阅读方面:根据转角空间和受众人群的不同,按需配备图书,满足不同阅读喜好。在志愿服务方面: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转角里去提供精准服务,开展阅读分享、插画茶艺等活动,免费提供雨伞、旅游导引等志愿服务。


“转角·遇见”联系方式:13813821172